世界石油市場供需寬松已成為新常態,后期國際油價將繼續維持低位。2015年國際油價水平將顯著低于2014年。
回顧2014年,國際油價上下半年表現各異。WTI原油期貨年均價92.78美元/桶,比上年降5.27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年均價99.32美元/桶,比上年降9.38美元/桶。而自去年6月開始的油價下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油價下跌本身看,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2015年,在行業周期變化、供需寬松基本面、美元升值、投機減弱、產油國政策變化、市場競爭引發競價交易等眾多利空因素影響下,國際油價總體將低位運行。受差異性因素影響,WTI與布倫特價差將縮小,甚至消失或者出現反轉。
影響2015年國際油價的主要因素
從行業周期角度看,石油行業進入不景氣周期,石油價格下跌存在必然性。從資源性行業的發展周期看,經過高速發展期積累了大量的產能,煤炭、鐵礦石、太陽能等行業發展都已進入瓶頸期,都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受供應側的影響價格大幅回落。石油作為傳統性資源,行業發展也逃脫不了周期性規律的影響。2000年以來,石油行業經歷了一個繁榮階段,供需緊張,油價上行,石油公司加大投資力度,投資規模激增,2000年至2013年石油投資年均增長16.4%。巨大的投資導致產能和產量不斷增加,尤其是非常規油氣進入規模接替,2000年至2013年世界石油產量年均增長1%。然而,產能大量增加必然導致產能出現過剩,對價格形成壓力。所以,國際油價下跌有其必然性。
從供需基本面看,供需基本面寬松成為新常態,本輪油價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導致美國原油產量大幅增長,同時,委內瑞拉的重油、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深海石油,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國家產量的恢復增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總體供應能力,一時間突然出現供應過剩的局面。但與此同時,需求并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出現較快增長,隨著中國、巴西、印度等“金磚國家”的經濟增速顯著放緩,由新興經濟體拉動石油需求強勁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此外,替代能源的發展、能效的提高也進一步打壓石油需求。從2012年開始,世界石油市場就已經出現了這種供應過剩的局面,但2012年至2013年國際油價不跌反漲,表現異常,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地緣政治因素蓋過了供需基本面因素的影響。進入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急轉直下,幾近腰斬,是前期應跌不跌部分的合理回歸,以及對供需寬松基本面的滯后反應。預計未來市場供需寬松形勢將成為新常態,對油價將形成長期抑制。
從金融因素看,美元升值和投機者拋倉因素助推油價下滑。隨著美國經濟復蘇步伐穩定,美聯儲持續5年的量化寬松政策徹底結束,美元強勢升值,2014年6月30日至12月24日,美元指數從79.8升至90.06,突破2006年以來的最高點,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構成打壓。美國將引領世界經濟復蘇之路,貨幣政策也將趨向收緊,從周期性、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趨勢來預估,美元已步入強勢升值周期,未來幾年將持續對油價構成打壓。在供需寬松市場環境下,產油國局勢動蕩對市場的影響在減弱,投機者炒作油價的基礎不再,大部分投機者選擇了順勢而為,持續拋倉,對國際油價下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速了國際油價的下滑。
從地緣政治看,美國影響市場的手段趨于多樣化,對油價的影響增強。美國擁有多種途徑影響油價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歷史上曾通過釋放戰略石油儲備、聯合沙特等國家增產等手段打壓油價。烏克蘭局勢的不斷升級使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急劇惡化,美歐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但其最有效的制裁手段是通過油價下跌來打擊俄羅斯的經濟,使俄羅斯缺乏與西方對抗的經濟基礎。據測算,原油價格需要維持在104美元/桶,俄羅斯才能維持財政收支平衡。近期,在供需面相對寬松的情況下,美國還可能通過刺激國內非常規油氣生產、加快液化天然氣(LNG)出口步伐、適時放松對原油出口的限制,甚至放松對伊朗石油出口禁運等手段加劇市場寬松態勢,或影響市場看空預期,達到壓低油價的目的。例如,一旦美國放開原油出口,大量便宜的輕質油將沖擊市場,對國際油價特別是輕質油價格造成較大的下行壓力。
從歐佩克產量政策看,沙特對市場的“不作為”出乎意料,加速油價下滑趨勢。在本輪國際油價下跌過程中,沙特一改過去“限產保價”的政策,而是采取了降價保市場的策略。沙特此舉既有短期的考慮,也有長遠的考慮,可謂是“一箭多雕”。首先,通過減價在保證原有市場份額不下降的同時,又可以爭奪新市場。其次,沙特此舉打擊了伊朗。再次,取悅了美國,協助美國打擊了俄羅斯。最后,從長遠戰略角度看,低油價將打擊高成本非常規石油資源、替代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保證石油在能源體系中的地位,符合沙特長期能源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但要達到打擊的目的,需要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低油價才能把替代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擠出市場,這也預示著2015年歐佩克的產量政策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保市場份額仍將是其主要目標。
從產油國市場行為看,產油國爭奪市場份額的紛爭在所難免,亞洲國家戰略買家地位提升。近年來,亞太地區開始引領世界石油需求增長,同時美國原油產量的大幅飆升正在促使其原油進口需求大大下降,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產油國開始在亞太地區開辟新市場,世界原油貿易重心東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在世界石油市場供大于求狀況日益凸顯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中國開始成為主要產油國競相爭奪的目標,中東、非洲、前蘇聯和拉美地區的產油國紛紛加大了對中國的原油出口,并對中國買家提供了諸多優惠政策。作為多供應源共同爭奪的目標市場,亞洲國家的戰略買家地位將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將有所提高。與此同時,預計在供需寬松、價格疲軟的市場環境下,產油國為爭奪目標市場而打價格戰的情況在所難免,增加油價下行壓力。
國際油價未來走勢預測
隨著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由偏緊轉為寬松、美元進入升值周期、金融市場監管加強、產油國政策調整、美國對油價的控制力加強,我們認為,世界石油市場供需寬松已成為新常態,后期國際油價將繼續維持低位。
2015年國際油價水平將顯著低于2014年。世界石油市場進入新常態,在供應繼續增長、需求低迷,加之美國將加大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的情況下,預計2015年世界石油供需基本面仍將維持寬松態勢,對國際油價形成壓制。地緣政治因素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將繼續發揮主要作用,美國將繼續利用低油價打擊俄羅斯。加之市場監管的加強,市場投機行為將減弱。此外,美元步入升值周期、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步入熊市對油價形成壓制,歐美將繼續通過一系列打壓油氣價格的手段抑制俄羅斯,也將使油價承壓。
預計2015年國際油價總體回落,WTI年均價范圍為55~65美元/桶,布倫特年均價范圍為60~70美元/桶,也不排除國際油價短期內跌破50美元/桶甚至達到40美元/桶的可能性。若2015年歐佩克仍然堅持不減產、美國進一步加大非常規油氣生產并放松原油出口限制、歐美放松對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那么國際油價將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WTI年均價45~55美元/桶,布倫特年均價50~60美元/桶。
布倫特與WTI原油價差將繼續有所收窄,甚至出現反轉。2015年,隨著世界石油市場供需寬松態勢的不斷加劇,布倫特和WTI油價將均承受較大下行壓力,尤其是布倫特原油。與此同時,隨著美國經濟的較快復蘇,其經濟形勢繼續好于歐洲,WTI油價將受到一定支撐。此外,因美國原油出口已有松動跡象,如果美國放開原油出口,那么,短期內WTI原油價格將受到強勁支撐。而且,為了保護本國頁巖油產業的發展,美國可能對頁巖油開發提供一些政策支持,進而提振WTI原油價格。綜上所述,預計2015年布倫特與WTI原油價差將比2014年進一步收窄,在平均5美元/桶以下。此外,鑒于WTI將受到較多因素的利好支撐,不排除布倫特與WTI原油價差消失的可能性,甚至個別時段WTI油價有可能重新高于布倫特。但長期來看,若美國頁巖油產量保持持續增勢,一旦美國放開原油出口,大量輕質原油沖擊國際市場,將對輕質油價格整體帶來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