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國內大宗商品來說是比較悲催的一年,甲醇亦是如此。在國內經濟蕭條且下游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國內甲醇企業多存在虧損現象,企業開工率下滑,產能過剩的問題逐漸凸顯。在此形勢之下,新環境法的實施進一步向甲醇市場施壓,行業中部分集中度較低的甲醇制造企業也面臨的洗牌的風險。
甲醇產能過剩逐漸凸出
自2010年起我國便在全球甲醇產能中占據了第一的位置,據中宇資訊統計,2011-2014年我國甲醇產能平均年增長率在20%,2015年我國甲醇產能到達7500萬噸左右。國內甲醇開工率今年以來維持在55%以上或附近,產量保持高速增長。而國內甲醇需求量約在4500萬噸左右,甲醇產能過剩情況仍然嚴峻。此外,我國每年進口甲醇量約在400-500萬噸。而近幾年北美等地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發展迅速,國際產能不斷增加,產能過剩嚴重,迫使價格持續走低。進口甲醇具有價格優勢,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沖擊。
甲醇產業集中度低
目前我國甲醇產業集中度不高。目前國內大型甲醇裝置中仍以西部甲醇制烯烴企業配套甲醇裝置為主,逐漸形成神華寧煤、中煤集團、寧夏寶豐等產能在百萬噸以上的裝置。雖然已經形成一些大型的規模化企業,但我國中小型甲醇生產企業仍然眾多,國內超過50 萬噸/年的生產企業僅有 44 家,產能占據國內總產能的55%,剩余45%的產能分布于275家企業,且布局相對較分散,不利于商品甲醇的集中儲存、運輸和加工,也不利于環保、安全等方面的監管。伴隨著國內淘汰、合并落后產能的逐步實施,甲醇產能集中化、裝置規模化,將成為我國的主要特點。
環保壓力升級
入冬以來,以北方為主多地被霧霾籠罩,環境污染近一步升級,國家對節能減排的治理力度和防控程度進一步加大。甲醇產業作為一種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煤化工產業,屬于高污染行業,在節能、節水和污染物減排方面的任務很重。2015年1月1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在閱兵和APEC會議召開期間,我國部分地區甲醇企業就有限產停產事件,而隨著后期環保嚴查,也必將會對16年內甲醇市場形成影響,其一,高的環保要求必會提高成本,致使甲醇行業的盈利能力將會降低。其二,新的環保要求或將部分新建煤化工企業“擋在門外”,以至部分企業投產時間推遲。
綜合而言,目前我國甲醇行業面臨產能過剩、行業開工不足、集中度不高、安全環保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短期內難以得到完全解決。2016年甲醇市場在此基礎上或許還將受到國內經濟下行,國際原油低迷等宏觀數據以及下游需求、生產成本等因素影響,未來走勢也將變得更加復雜化。